重庆鸡鸣贡茶

image.png

城口鸡鸣贡茶又名鸡鸣寺院茶或鸡鸣寺贡茶,出产于城口县鸡鸣乡。鸡鸣茶是时年城口“鸡鸣寺”方丈广隆和尚创制并奉诏进贡茶。乾隆亲品后御封为“鸡鸣寺院内贡茶”,并吟诗“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进行赞誉。鸡鸣贡茶制作技艺是鸡鸣乡人民在鸡鸣寺院贡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项传统技能,是一项非常具有保留价值和传承性的传统技艺,也是突出的地方文化代表。


鸡鸣贡茶的由来


横跨川陕鄂渝的大巴山蕴藏了多少奇山,奇水,奇事!在这大山周围就有三处以“鸡”为名的地方:重庆城口鸡鸣寺、陕西镇巴雌鸡岭、四川宣汉鸡唱山、鸡唱寺,而且三地都以产茶闻名。


城口鸡鸣寺共有九十一株茶树,寺中为此塑九十一尊神。宋时鸡鸣寺所产茶为贡品,名扬天下。《城口厅志》记载:“东南有一白鹤井(山泉),茶树皆明时种植,实属多产茶,以是处为佳。”

image.png

寺院历经岁月沧桑,一度茶树凋零。清乾隆年间,高僧广隆执掌鸡鸣寺。一日,一对翩翩起舞的白鹤栖息于此,众僧竟挥之不去。方丈广隆忽然间合掌深悟:“阿弥陀佛,此白鹤乃上天茶使也!”白鹤舞于井,井中仙气缭绕。于是广隆潜心培茶研茶。数载之后,寺内茶树竟高至丈有余,且嫩芽如豆,绿里透红,清香入鼻。清明将至,广隆沐身焚香,亲采重庆茶叶,按特别的工序制作出了上等绿茶,再烧白鹤井水冲泡,顷刻间,气韵氤氲,香气袅袅,有茶入口,则香融经络,味存丹田,一时神清气爽,物我两忘。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广收地方名产,鸡鸣茶就是当时城口奉诏进贡之茶。自此,“鸡鸣茶”岁岁精制进贡,乾隆御封“鸡鸣寺院内贡茶”印模流传至今。


鸡鸣茶产于重庆市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县。为恢复性历史重庆名茶。清朝乾隆年间列为贡茶,名曰“鸡鸣寺贡茶”。1986年恢复生产后,更名为“鸡鸣茶”。

image.png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位于东经108°40′,北纬31°59′。与我国两大富硒带紧密相连。区域内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62毫米,年平均气温13.8℃,常年云雾缭绕,土壤由山丘岩石分化残积物发育的土壤为地带性自然黄棕壤,土壤中许多植被残体遗留土中,使表层腐殖层较厚,有机质和各种矿物质含量较高,土质肥沃,pH值为4~6,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鸡鸣茶因鸡鸣寺而得名。据《城口厅志》记载:“鸡鸣寺,相传建于东汉,东南有一白鹤井(山泉),茶树皆明时种植,实属多产茶,以是处为佳。”清乾隆年间,鸡鸣寺总爷衙门将其茶奉贡圣上,皇帝饮之,顿觉“芳冠云清,味播九区,焕若积雪,哗若春敷,倦解慷除”。便钦赐“鸡鸣寺院内贡茶”印模一枚,每年由总爷衙门上贡15斤。“鸡鸣寺贡茶”也因此而得名,驰名于世。从此,民间广泛流传“天子不尝鸡鸣茶,百草不得先开花”的民谣。20世纪60年代,鸡鸣寺院被毁,但民间手工制作的鸡鸣茶传承了这一悠久的历史文化。1972年,由政府投资建立了城口县鸡鸣茶厂,并将产品注册为“鸡鸣”牌商标。


鸡鸣茶以城口县独特的冬青大茶树品种为原料,其鲜叶特征为油绿带浅红色,肉厚为一般重庆茶叶的1.5倍,清明节前开始采摘。上品茶选用当日采摘的早春幼芽。


鸡鸣茶采用机械化与手工相结合的工艺,工艺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初揉捻、烘二青、复揉捻、做形、足火干燥。鲜叶摊放:置于清洁阴凉处摊放4~6小时,当天的鲜叶当天制完。杀青:用6CST-30型重庆名茶滚筒杀青机杀青,筒温130℃左右,时间3~4分钟,要求杀匀杀透,无生青味、无焦边糊叶。初揉捻:杀青摊凉后,用6CR-30型揉捻机揉捻,按照“轻、重、轻”的原则揉捻30~35分钟,芽叶初步成条即可。烘二青:揉捻叶解块后,用6CH-2.0型名茶烘干机烘二青,温度90℃~100℃左右,至茶叶手捏成团、不粘手时结束。复揉捻:用6CR-30型揉捻机,揉捻35~40分钟,至茶条紧结即可。做形:用6CLZ-60D往复式动理条机理条做形,温度120℃~140℃,时间20~30分钟,至茶条挺直、稍有刺手感时结束。干燥:用名优茶烘干机烘干,温度100℃~110℃,至茶叶含水量6%左右即可。经分级整理后,包装贮藏。

image.png

鸡鸣茶叶在清朝时期曾作为贡茶,因有乾隆亲品御封“鸡鸣寺院内贡茶”,并吟诗“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而声名远扬。“鸡鸣贡茶”手工制作技艺被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品质独特,口味清香,多次斩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冠以中国历史名茶、重庆市著名商标、重庆市十大名茶等称号。


为不断做大“鸡鸣贡茶”这块“金字招牌”,近年来,鸡鸣乡也以高山生态茶为契机,结合鸡鸣寺禅茶文化,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举办茶叶采摘比赛、制茶品茶等特色文化活动,不断培育发展文化创意、健康养生、休闲运动等新业态,大力弘扬茶文化,发展茶旅产业。


清康熙四年(1665年)起每年采制进贡,今尚存清朝贡茶印模一方。道光时刘绍文、洪锡畴修 《城口厅志·古迹》记载:“古茶园。在八 堡鸡鸣寺后,相传自明以来,即为茶园。茶树皆明时植,所产之茶,较他处诸茶细嫩又独早,其味 清香,愈于凡品。厅属多产茶,以是处为佳。”


重庆地形地貌复杂,属亚热带气候,水热资源丰富,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反射强,增强了芽叶的持嫩性,有利于提高茶叶的香气与滋味,这就是所谓的“高山云雾出好茶”;再加之重庆茶区土壤有山地黄泥、紫色沙土、老红泥等,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image.png

鸡鸣茶的品质特点为:外形纤秀紧结,色泽油绿光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高爽持久,滋味鲜爽醇厚,叶底黄绿明亮。


千百年来,巴渝人民在种茶、制茶上,发展出富有地域代表性的手工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类别中,制茶工艺占到了一席之地,这些茶叶既是传统工艺的坚守,更是重庆茶文化的代表。


重庆市城口县鸡鸣乡是名茶之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种植条件。近年来,鸡鸣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突出“绿色发展、质量兴茶”,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提升茶叶品质,逐渐把鸡鸣茶打造成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秋冬时节,茶树开始进入休眠期,茶园管护也进入“黄金期”。走进鸡鸣乡金岩村半山腰的茶园,茶农们趁着晴好天气,紧锣密鼓地对茶园里受损茶苗进行移除并补栽新苗,为全乡推进茶产业扩容增量打下坚实基础。

image.png

金岩村茶园是鸡鸣乡茶叶种植规模最大的一个茶园。为更好地发展茶产业,2019年便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的方式,带动全村村民参与茶叶种植,让一片小小的茶叶成为了全村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我们成立合作社以来,每年带动当地老百姓50余户200余人在茶园务工,每年人均增收8000余元。”鸡鸣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贤刚说,“下一步,我们将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进来,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加强茶树管理、技术管理,逐渐将我们的茶园基地打造成禅茶观光旅游示范园。”





文章关键词: 鸡鸣贡茶,鸡鸣寺院茶,鸡鸣寺贡茶,城口鸡鸣贡茶
1.【家乡美味】稿件为注册会员提供。家乡美味网仅负责提供存储服务。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本网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