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统北川工艺品有哪些?四川古称蜀都,蜀都文化非常浓厚,自古就有很多传统的手北川工艺品,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讲四川有哪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家乡美味网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四川传统工艺品有哪些
四川的传统工艺品有绵竹年画、蜀绣、蜀锦、自贡剪纸、自贡扎染、瓷胎竹编、青城丝毯、桂花陶瓷、青神竹编、夹江书画纸、乐山宋笔。
1、银花丝
银花丝是成都最具特色的汉族传统金银工艺品,这项金属工艺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明清时就已经达到过极高的艺术水平,它与蜀绣、竹编、漆器一起更号称成都的“四大名旦”。可制作花丝首饰、摆件。传世文物有清末民初花丝珐琅凤鸟嵌宝红玛瑙耳环、银花丝编织松鹤纹盖罐。2009年,国家文化部指定道安成为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此外还有省级传承人刘涛。项目保护责任单位以及传习所包括成都金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道安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因为后继无人,银花丝的烧蓝、堆景、无胎成型等技术已经面临失传,而錾片这一技术更是已经失传。据道安介绍,錾片技术原本只有原成都金银厂的张永昌掌握,但张师傅并不愿意将这一技术外传,而其儿子又不愿意学,故此技术在张永昌去世后就完全失传了。道安无奈地表示,“银烧兰、堆景、无胎成型”三大技术也只有自己能够掌握。2008年6月7日,银花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夹江竹纸
夹江竹纸以古法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
2006年,以夹江竹纸和富阳竹纸为代表的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至今,夹江县还有百余家手工制纸坊,为市场提供书画用纸。
据传唐代中期,夹江就发明了手工制作的“竹纸”,他们用当地山丘上随处可见的竹子为造纸原料。从唐朝初创到明清兴盛,夹江竹纸工艺越来越成熟,纸质精美,名声远播。
张大千先生为了提高书画纸质量,专门来到夹江,他指导造纸师傅在竹浆中加入麻纤维以提高纸的强度,又在纸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矾、松香等物,以增强纸的抗水性和洁白度,造出了“麻筋纸”,也就是著名的“大千书画纸”。在这里生产的夹江书画纸也被张大千赞为“国之二宝”之一。
3、乐山宋笔
乐山宋笔是四川省乐山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采用峨眉山数种珍贵兽毛,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和特别的制作方法精制而成,笔毛刚柔相济,笔锋尖,腰力好,弹性强,圆直挺拔,书写时刚劲有力,收锋好,不散不乱,蓄墨适度。
宋笔继承了宋代抓笔技术的基础,并在制作和配料上加以发展。宋笔制作工艺流程非常复杂,有兼、齐、顿、掌等10道大程序,还包括几十道小工序。
宋笔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东西亚各国。2009年,宋笔制作技艺被列为四川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4、桂花土陶
桂花土陶制作技艺因其主要分布在成都彭州的桂花镇而得名,其产品品质优良、工艺细腻、风格古朴、造型典雅、实用性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2007年,桂花土陶制作技艺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花土陶制作技艺诞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以前,以手工作坊为主,产量小,产品较单一,到了明嘉靖二年,当地的土陶生产才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来在清光绪年间,当地已有小窑数座,所产日用品及琉璃瓦造型精美,畅销各地。
桂花土陶制作技艺的代表作品最早是祭祀用的三脚蟾、羊耳罐、生活用品盆、罐、缸等,其后发展为饰物盆、罐、缸、花瓶,如双龙瓶、镂空双龙瓶等。现在,桂花土陶的产品更是丰富,既有缸、坛、盆、罐、壶、锅、盏等生活用土陶,又有青筒瓦、青砖、青瓦等建筑用土陶,还有镂空花瓶、摇钱树、三脚蟾等工艺土陶。
5、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是四川省绵竹的传统工艺品,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相关文献记载,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年猪年画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要经过明展明挂,勾金,花金,印金,水墨等多道传统而复杂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绵竹年画有着非常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构图对称,画面完整且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线条刚柔结合,疏密相间,色彩鲜艳,且经久不败色。
6、青城丝毯
青城丝毯是用蚕丝和绢丝为原料,按传统加工工艺、经手工纺织而成的汉族手工艺品。
位于都江堰市的青城丝毯厂是成都市生产丝织地毯、挂毯的专业生产厂家。
丝毯样式丰富多彩,产品特色是:毯面光洁、染色牢固、质地柔韧,富有弹性。青城丝毯既是优质外贸产品,也可作旅游纪念品收藏。
7、蜀绣
蜀绣是四川成都的特色传统说工艺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西汉时期,蜀绣就已经非常出名了,是中国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与苏绣、湘绣、粤绣并成为中国四大名绣。蜀绣的绣法十分考究,对原料要求也很高,主要与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真发眼睛,阵脚平齐,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2年被列为中国北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蜀绣是一种流行于巴蜀地区的民间工艺,分为川西和川东两大流派。它是中国北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被称为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蜀绣是一种传统工艺,通过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
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而闻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韵味,丰富程度居于四大名绣之首。作为“蜀中瑰宝”,蜀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它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122种。蜀绣的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变化丰富,形象生动,并富有立体感。据悉,广东千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万象星选增添了电商平台功能,推出了一系列独特而精美的刺绣工艺品。这些产品不仅向广大消费者传播民族文化,还为众多人提供了了解和热爱刺绣技艺的机会。
8、蜀锦
蜀锦是四川成都最传统的手工艺珍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汉朝是就已经开始生产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四川更是中国丝绸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蜀锦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至今也不能用现代的机械替代,只能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所制作出来的蜀锦图案美观,工艺精美,色彩丰富,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成为中国四大名锦。2006蜀锦的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9、青神竹编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蜀王蚕丛氏教民农桑起,青神先民就用竹编制簸箕养蚕,竹编撮箕等用于生活。县内汉墓出土的“执箕俑”就是很好的佐证;在唐代,张武率县民编竹篓填石拦鸿化堰提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编篼、篮、簟、扇等于生产、生活。进入宋代,民间用“笾”祭祀,“箩筐”盛物,“甑箅”蒸饭;到了明代,竹用具广泛使用。清代,青神精美的竹编“宫扇”被县人贡生文笔超进京考进士时带到京都,传到皇宫,后被列为朝庭贡品;随着养蚕业的发展,青神成了当时西南第二大丝市,蚕文化中心。以竹编蚕具箕、簟、篼、筛等为代表的生产遍及全县高台、白果、南城、青城、黑龙、瑞峰、汉阳、罗波、西龙等乡镇,可谓家家有竹编、户户用竹编。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工艺发展到能在扇面上编花、编字了。竹编生产、生活用具也更加普及了。新中国建立后,竹编工艺又得到迅速发展。而今,以云华竹旅为代表的竹编产业已成为了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吸引了外界各路文化,精英人士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拉动了南城镇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打响了城乡特色文化品牌的锣鼓,促进整个南城镇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传统竹编工艺一般有选竹、制篾、编织、装饰等12道工序。竹编工艺是人工将不同竹龄的竹子制成粗细不同、厚薄不同的竹片或竹丝,再编成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产品。不同形体、不同用途的竹编产品,它的制作工艺差异很大,有的工艺简单,一人一天可编几件,有的相当复杂,要几天,几十天才能编成。如编一幅《百帝图》,首先要把竹制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精心编织6个月才能完成。县馆内制成有(《观音图》、《富贵平安》、熊猫图)等百余个品种的高档工艺产品。《百帝图》、《百子图》、《宫扇》、《清明上河图》、《百年小平》等百余个品种的精档工艺产品。竹贴画、用竹片、竹丝、竹绒粘贴而成的工艺产品(《竹》、《梅花》、《脸谱》等30多个品种)。还有成千上万种用竹编编织出来的生产生活用品,装饰品,竹编小动物等等,堪称民间艺术奇葩。
10、道明竹编
道明镇自古盛产慈竹,在农家小院的四周和美丽的乡村田野,随处可见一丛丛青翠的竹林,仿佛是一道道青色的屏障。
竹编手艺人们砍下慈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后,再经过编、绞、锁、插、穿、扣等工艺技法,编织出一件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用品。
传统的道明竹编品种繁多,除竹篼、竹篮、竹盘、竹碗、竹扇、竹灯笼、竹盒外,还有竹净百圆锣、竹套三花提篮、竹筷篓、竹纸篓、竹花插、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形书篼、竹花篼等。还有竹编玩具,花色品种极其丰富。
11、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工艺品,又称细丝工艺品、瓷胎竹编,是成都地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四川北川特产的一种,起源于清代中叶,当时主要用做贡品。由于世道艰辛,技艺几经绝传,上世纪50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生产。瓷胎竹编产品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色。
瓷胎竹编工艺使用的竹材,是经严格挑选来自成都地区的特长无节瓷竹,经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制作出精细的竹丝。瓷胎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
12、自贡剪纸
自贡剪纸是四川省自贡的民间传统艺术,历史非常悠久,据相关文献记载,自贡剪纸距今已经有近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自贡剪纸将四川的民族特色融入剪纸中,采用动静结合,疏密结合的裁剪手法,所制作出来的简直质朴丰润,图案味浓,纯朴古拙,情趣生动,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13、自贡扎染
自贡扎染是四川省自贡的传统手工艺珍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扎染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扎染一般选用面白布或者棉麻或混纺白布为主要原料,在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所制作出来的自贡蜡染色彩斑斓,款式多样,古朴雅致。可以制成壁画,丝巾等产品。
14、隆昌夏布
隆昌夏布,是一种工艺独特、品质优良的传统手工织品,具有质感好、富有弹性、莹洁润泽、古朴典雅、坚韧耐用等特点,是制作服装、床上用品、工艺装饰、祭祀等的上佳面料。自唐宋以来,四川隆昌夏布编织技术就比较发达,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夏布的生产主要经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以及印染等工序。
夏布做衬衣穿在身上凉爽舒适,潇洒大方,经久耐用,显得别具风情。
2007年,隆昌市夏布编织工艺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5、江安竹簧
江安竹簧工艺早已名声在外,它是四川省地方传统竹雕工艺品之一,是江安竹工艺的总称,是宜宾市乃至四川省的竹文化显著符号。
江安竹簧工艺在筷子头上雕刻的一对麒麟。(宜宾新闻网资料图)
竹簧兴盛于明正德年间。江安竹簧工艺独具质朴、精细的艺术特色,其表现形态为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编、竹装修等7大类上千个工艺产品,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江安竹簧工艺有别于国内上海嘉定、江苏金陵、湖南邵阳和浙江黄岩等地工艺,具有自成一格的个性特征。江安竹簧工艺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它保留了中国书画的笔墨趣味和韵致,是文化艺人审美追求的自然流露和实践,是艺术和生活高度统一的产物,同时,江安竹簧工艺的产品有明显的实用性,因此,它盛传不衰,绵延不绝。
16、宜宾面塑
宜宾面塑形成于清代晚期,因用材考究,面塑可长期保存。
揉、搓、拈、压、贴、拍,各色面团在十指中逐渐变成了一个个灵动可爱的形象,或人物、或虫兽,面塑人物中尤以三国、水浒、西游记等戏剧小说人物系列和帝王将相系列见长。宜宾面塑造型独特,既能实心塑造,也可空心塑造,其中不少优点,是别的面塑所不具备的。
经过几代人的继承和发展,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积淀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瑰宝,在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枝独秀。
17、渠县竹编
渠县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三百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人即已开始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唐代,渠县竹编业已十分发达。入清以后,渠县的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名噪一时,被朝廷列为贡品。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技艺复杂,工序繁多,从砍伐竹子到制作出成品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细严密,是现代技术和机械所无法替代的。
家乡美味网小编提醒大家:以上就是四川传统工艺品有哪些的介绍。友情链接的建设对于网站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选择合适的友情链接对象,进行友情链接的交换和购买,以及定期监测和维护,可以提升网站的权重和流量,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